1972年4月29日,马王堆一号墓的女尸,终于露出了真容,这具世界上最早真正以人工墓葬,保护下来的软体古尸。露出的女尸头上有头发,脑后用簪子别着一团假发,脸上有皮肤,睫毛,鼻毛尚存。左耳里鼓膜完好,手指脚趾纹清晰,进一步检查发现,女尸身高1.54米,体重34.3公斤,辛追夫人为什么保存千年不腐呢?
专家说到:工作人员在辛追夫人身上一直找细菌,但是任何细菌都没找到。当时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观点,也许辛追夫人的不腐之谜和棺液有关。在考古挖掘中出土的古代棺椁,由于种种原因在其中可能会存在各种液体。这些液体被统称为棺液,关于棺液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种,大部分情况是因为棺材,当时下葬时密封措施不好。
导致地下水和水气,慢慢渗入棺材,在长时间的积累下形成棺液,而辛追夫人的埋葬,做了密封处理。所以棺液并不属于这种情况,在考古人员,开始真正开启内棺时,人们发现棺液是红色的,工作人员用吸管吸出一部分。装在三个大玻璃缸内,以做研究。留下三分之二在棺中,那么到底是不是因为辛追夫人的棺液,导致她千年不腐呢?目前科学界还没有一致的答案。
当时每天都有市民来到湘博表达想要一睹辛追夫人芳容的愿望,于是在1972年5月22日,湘博组织了一次临时对外展出,楼外安排了五六名馆里的壮丁,还设了碗口粗的木杆子拦人。每30人一批的往里放,当时的长沙有80万人,省里的领导认为顶多半年的时间,全长沙的市民就都能看完了。
结果消息一发布出去,长沙的流动人口一下子增加了五六万,全国各地的人像流水一样涌向湘博,每天有一万多人来参观,每天闭馆清场的时候,工作人员都会在展厅门口,捡到像鞋子、手表、毛巾,手套之类的物品。
门外排队等候的观众,还有的举着小红旗要求开放夜场的,为了看辛追夫人,甚至发生了流血事件,几天后这个疯狂的展览,却忽然被叫停了。在公开展览的第11天,湘博突然闯入了一位特殊观众,只见他面带怒容,立即把博物馆的领导层,召集在一起,要求立即停止展览。这个人就是国家文物局图博口的王冶秋。
展开全文
原来记者将这个轰动全国的展出,以内参形势报告给了上头。当时上头指示,要求保护好文物,暂停对外开放,当时湘博内的工作人员说:馆里一共就40几位工作人员,每天要接待1万多人,有的观众半夜十二点了,还不走呢。凌晨就来排队,这样下去,这么多人的热量,这个尸体的保护,那是极为不利。
所以记者还包括文物界,也通过自己的通道向上头反映。上头听到以后,立刻做出指示,说尸体里边一些容易腐败的东西,要立即转移。并且要把她冰冻起来,加以保护,上头顿感事态的严重,以最快的速度飞赴长沙,亲到现场,制止了展出。之后辛追夫人被运到了湖南医学院。
保管起来,几天后的一个深夜,湘博工作人员悄悄将辛追夫人转移到了湖南医学院第二教学楼四楼西头的一间房子内,由于房间上面是同位素实验室,同位素有放射性,一般人不敢去。
所以辛追夫人就这样被安全地秘密停放了半年之久,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老提出,把内脏取出来,尸体就不容易腐烂,建议对女尸进行解刨,上头迅速做出批示同意解刨,还提出古人都保存几千年了,我们起码要保存200年,1972年底,来自全国各大医学院校的教授,专家云集长沙的湖南宾馆,花了两天时间,召开解刨座谈会,并最终拟定了解刨方案。
12月14日,解刨正式开始。当时除了儿科,几乎所有科室的医学专家,都参与了马王堆辛追夫人的解刨手术,也就是这次解刨让我们得以了解2100多年前辛追夫人的死因,完成解刨后,上头批示要建亚洲一流的博物馆,用于保存古尸,第二年湘博获得中央财政拨款100万,用于博物馆建设,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考虑到地下环境恒定,便设计了地下一层展厅,上头还特批了两台空凋,一台中央空调总体调温。
另一台小空调就放在辛追夫人展室里,保障恒温恒湿,正是有了这么完善的保护,才使得辛追夫人遗体在2100多年后能够继续创造传奇。
现如今,我们仍无法得知辛追夫人为什么能够经历千年而不腐,但透过时间的转轮,从辛追夫人家族,给我们留下的大量生活物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汉盛世时中国的物质经济是何等的发达,通过考古了解辛追夫人家族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我们大致可以描绘出2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傲立世界的精彩画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